轉貼】孩子好黏,怎麼辦?-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
文/施名玥 採訪諮詢/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

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?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,他就開始放聲大哭,哭得你手忙腳亂,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,回到他的身邊,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?

寶寶的成長是令人驚喜的過程,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,五、六個月大的寶寶,逐漸與母親建立起依附關係,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身邊,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,這是寶寶「分離焦慮症」的表現,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?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!

 

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

三、四個月大的寶寶,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,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,等到寶寶長到五、六個月大時,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,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,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,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,看到時,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,但只要媽媽一離開,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。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表示,這是分離焦慮症的表現,主要是與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關,一般成人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,但是寶寶卻還沒有發展出來,在他的認知裡,物體離開就等於是完全消失,他必須感覺到物體或是人的存在,才能安心。

症狀會逐漸減輕

根據學者研究,三個月大的嬰兒,能夠辨識養育者與其他人的不同,之後七個月,逐漸發展出依戀養育者之愛,建立親密的關係,這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,也會影響他日後情緒與人格的發展。在這個時期,父母要盡量支持寶寶,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,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,等到大概兩歲以後,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逐漸地減輕,轉為自主性的萌芽,藉著摸索環境的方式,發展自我獨立的能力,直到寶寶三歲時,開始和其他人互動,分離焦慮症的情形也就逐漸地消失了。但是孩子進入可以上學的階段,離開家庭到學校去的環境改變,可能又將引發他另一波的分離焦慮症。

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

孩子一出生,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,三個月大的嬰兒,只能夠表現愉快,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,但六個月大的嬰兒,更多了懼怕、憤怒、厭惡、苦惱及愉快等情緒,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、事、物,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,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,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,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,並不容易,例如:害怕陌生人、不喜歡跟同齡孩子玩,或是對某些物體特別害怕等症狀,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,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,慢慢地克服過去。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,在這段過渡期裡,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,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,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,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,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。根據統計研究發現,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,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,因此,了解寶寶的情緒,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,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

醫學治療焦慮症

心理學家認為,父母親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症會毀了孩子一輩子,或是他長大後變成焦慮的成年人,目前,他們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:
一、製造模仿情境,讓幼兒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地面對焦慮的情境。
二、敏感遞減法:訓練個案放鬆→鼓勵個案描述會產生焦慮的情境→鼓勵個案相像過去認定會產生焦慮的情境,由情節較輕的情境開始想像。當個案無法同時感覺放鬆和焦慮,就會降低對焦慮的敏感程度及不良反應。

孩子哭了要離開嗎?

面對寶寶因為分離而害怕的哭泣,媽媽們不自禁地心生憐惜,甚至產生罪惡感,因而放棄離開的念頭,轉身回到寶寶身邊,但卻會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,用哭鬧哀憐的方式,是可以讓父母親屈服的,因此這個時候媽媽要下定決心,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,媽媽現在要離開,並向他保證何時會回來,幫寶寶建立起「媽媽並沒有消失」的概念,漸漸地讓他跨越這道認知的鴻溝,走出分離焦慮的恐懼。

幫助寶寶度過焦慮

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,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,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、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、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,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,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,因此,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,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。

一、適當的協助: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、事、物,或是情境,做知識性的教育,並用漸進式的引導,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,引起寶寶的好奇心,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。

二、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: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,隨時做出回應,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,沒有消失;當你在浴室洗澡,或是上廁所時,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,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,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,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,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,你就可以關上門,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!

三、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;

四、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。

避免錯誤的處理方式

一、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,或施以恫嚇的手段,例如:寶寶不聽話時,威脅他說會被魔鬼抓走,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,加深他內心的恐懼。

二、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,

三、避免以賄賂的方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,

四、避免趁寶寶睡著時溜走,

重質不重量的親密關係

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郭雲鼎建議,對於0-3歲的幼兒來說,社會心理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忽略的,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,對將來的人格發展,有重要深遠的影響,懂得寶寶的需求,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,即使親子相處的時間不多,也能讓寶寶發展出健康穩定的人格。

(詳文請見94年2月《媽媽寶寶》雜誌)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。陪不了 也要成為孩子的精神玩伴
他自己玩得那麼專注,他在不知疲倦地四處探索,根本沒功夫“搭理”你。
可你要是離開他的視線,他卻能馬上察覺到,並大聲抗議!

豆豆專心地擺弄自己的小汽車已經好幾分鐘了,看他玩得那麼專注,媽媽就放心地到廚房去準備晚飯。剛進廚房不 到1分鐘,這邊小傢伙已經叫喚起來了!等媽媽一出現,他又低下頭繼續玩起來,不再“搭理”媽媽。這孩子,他自己玩旁邊還得有專人陪著呀?!”

還真是這樣。
雖然他不再需要你時時抱著了,雖然他熱衷於自己邁開腳步四處探索,但並不等於說你就可以大放手,他需要你的關注來打消他的顧慮,需要你做他探索世界的精神支柱。

出發前:先確認媽媽的存在
即使在寶寶最熟悉的家裏,對剛開始探索的他來說,那些地方似乎也蘊藏著很多危險,他心裏沒底。這時,他會先看看你,那眼神好像在問:“媽媽,那個地方有沒有危險,我是不是可以一個人去玩?”

如果你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寶寶微笑,或者對他說:“寶貝,媽媽就在這兒,你放心去玩吧!”得到你的鼓勵之後,寶寶就會帶著他那顆好奇心,放心地 開始他的重大探險活動了!他在房間裏這兒走走,那兒看看;動動椅子,摸摸桌子。這對他來說,是認識世界、探索世界的重要工作!寶寶大一點兒後,會走得更遠,待的時間更長。

探索中:需要你的情感照料
不要以為這個小探險家已經忙得忘記你了,這個小機靈鬼可是一直在關注著你呢。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,寶寶的探索始終是以你為中心的,好像你身上有一個磁場。他走到遠處一會兒,又會跑回到你身邊,然後再走出去,再回來……寶寶始終在你四週活動,很少走出你的視線。

寶寶在探索的時候,你要時刻關注著他,只有寶寶意識到你的關注時,才會放心大膽地走出去。寶寶在離你較遠的時候,經常會回頭看看你,或者時不 時地叫一聲“媽媽”,看看你有沒有注意他。只要你給他一個微笑,他就會放下心來。你可以經常叫他一聲,這樣寶寶不用回頭也知道你在關注他,否則寶寶就要重 新回到你身邊,確定自己是否安全。

在玩耍的過程中,寶寶還需要確認一點:不管自己做什麼,你都會很高興,而且這跟他正在做的事沒有什麼關係,只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。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良好的自我價值。
關注他、肯定他、為他而高興,你的這些情感照料,讓寶寶能更自信地邁出更大的步子,走得更遠。

情感照料實操演示
需要的時候搭把手
寶寶不僅需要你的關注,而且還需要你的幫助。“媽媽,火車的輪子不轉了!”“媽媽,天線寶寶的開關在哪?”這時候你要及時伸手相助,還可以引導寶寶獨立完成,樂於探索的小寶貝是很願意自己“動動手”的。

而當玩具發出很大的聲音,讓寶寶感到害怕時,你一定要及時站在寶寶身邊,告訴他:媽媽在這兒,不用害怕。然後幫助寶寶把玩具聲音調小,讓寶寶重新開始探索。

專心陪他玩
有時候,寶寶會盛情邀請你加入他的行列。“媽媽,和我一起畫畫吧!”如果你有時間的話,就接受寶寶的邀請吧,這會令寶寶非常開心。

不過要注意,跟寶寶一起玩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噢,小寶貝很容易察覺你是在認真陪他玩還是在“敷衍”他。如果他發現你很專心,他就會有這樣的感 覺:我是有價值的,我值得媽媽關注。如果讓他發現你不是那麼用心,他可不是好糊弄的,他會大叫甚至會生氣。即使有的寶寶當時不抗議,可是他以後就不會再邀 請你了,甚至他會有這樣一種想法:我是不是不可愛呢,為什麼媽媽不喜歡跟我玩?

鼓勵他和人打交道
陌生人會給寶寶帶來不安全感,當身邊出現陌生人的時候,寶寶就會停止探索,跑回到你身邊。這時候你可以隨意地與“陌生人”交談,打消寶寶的顧慮。看到你的態度,寶寶會逐漸放鬆下來。這時可以讓寶寶試著跟他眼中的“陌生人”玩耍,慢慢地,寶寶就能學會如何與人打交道了。

累了安撫他
寶寶玩了很長時間,感到累了,或者害怕、不舒服,他們就不再對探索感興趣了。這時候寶寶需要你的安慰和親近,你要及時結束寶寶的探索,讓他回到你的身邊,和你親昵一會兒。寶寶的情緒得到很好的安撫,他才能積蓄力量進行下一步的探索。

放手和關注:缺一不可
有些媽媽對寶寶保護過度,不敢放手讓他去探索,寶寶走到哪兒跟到哪兒,或者乾脆把寶寶攬到自己懷裏。這樣會使寶寶變得“纏人”,不利於寶寶自主性的發展。

而另外一些媽媽,認識到了讓寶寶獨立的重要性,很放心地讓寶寶去探索,卻忽視了在寶寶探索的過程中對寶寶情感的照料。這樣寶寶可能會只關注玩具,不再關心媽媽了,這不利於寶寶以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。

所以,媽媽既要鼓勵寶寶自己去探索,同時又要時時關注寶寶的各種心理需求,做到放開手,牽著心,做寶寶精神上的玩伴,這樣他才能身心健康地發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ute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